本周为教学周第9星期二

旧版网站 处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信息 -> 教学动态 -> 正文

聆听丝竹之音 慧启中华神韵——记人文学院通识类核心课《交响音乐赏析》全国直播见面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5-27 浏览次数:

    炎炎初夏,周五之夜,从西安交通大学的主楼C座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笛声,并和着古筝、伴着笙鸣,丝竹之音沁人心脾,犹如清风,吹起心头和谐之情、怡悦之意。

5月24日晚,西安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交响音乐赏析》的第三次全国直播见面课开课,主题为“跨越文化疆域的艺术对话――中国传统音乐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意义”,在主楼C座406教室启幕。本次课程的主讲教师——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曹耿献副教授,特别邀请了校民乐团的指挥王参女士、校管乐团的指挥刘俊峰老师,以访谈的形式与线上线下的同学们一起讨论与互动。

在场还有一些特殊服饰的同学,他们身着民族风格的服装,或怀抱琵琶,或抚弦古筝,或横吹曲笛,或演奏二胡。现场还有一件古老的乐器,是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乐器——笙,也被同学们带到直播现场。这些同学就是来自校民乐团的五位同学,带着各自的乐器,为同学们展示每一件民族乐器的个性风采。

曹耿献副教授首先从西交大原党委书记潘季教授的一首《忆母校》歌词为开篇,引入20世纪初学堂乐歌等新音乐兴起的历史介绍,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和“五四运动”之后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曹老师指出,中国近代音乐向西方学习,而在20世纪初,西方音乐观念也在向东方传统音乐的经典借鉴。西方作曲家发现了工业文明下诞生的音乐的局限性,他们的作曲观念自觉不自觉的向东方靠拢,从共性写作向个性写作发展,从统一的作曲系统向多元化发展,从排它到包容。她强调从西方20世纪音乐观念的转向可以明确看出,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具有多元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也因其民族性而具有全球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很好地予以传承、挖掘、保护、发展。

讲授过程中,曹耿献老师与刘俊峰、王参两位指挥即兴交流,讨论了在西方交响乐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共性与个性如何平衡与处理。刘俊峰老师谈到了交响乐队的共性为主特色,并且介绍了共性的三个维度。王参女士介绍了中国民族乐器很强的个性化特色,独奏的时候凸显特色是一个显著特征,合奏是要对乐器的音色有所要求,并且强调,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有弹拨乐器组,这是西方交响乐队中没有的。每一位校民乐团同学现场演奏了音乐的片段。最后民乐小组合以一曲《花好月圆》结束了本次直播见面课。整个课程的讲授、互动过程中,气氛热烈,同学们意犹未尽。

这是本学期《交响音乐赏析》继刘俊峰老师主讲的“认识交响乐队”、文茹老师主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中西音乐之融合与借鉴”后的第三次全国直播见面课。以“室内乐进课堂”、“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以及本次的“民乐小组合”的乐器现场展示和表演为手段,真实、鲜活地呈献给同学们在场的演奏。身边的同学演奏交响音乐,同龄的学生们聆听交响音乐,迅速拉近了同学们与交响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对文化自信从音乐的角度进行阐释。

                  第一次全国直播见面课                     第二次全国直播见面课

《交响音乐赏析》是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获批的通识类核心课,也是人文学院2017年度的精品课程。该课程已经于2018年年底录制完毕,且2019年春季顺利在智慧树及爱课程等平台上线,现在已经有近40所学校选修该课程。

该课程现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教学。线上课程以理论教学及鉴赏为主,线下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除了现场的演奏以外,还开展了专门讨论和辩论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应变能力。该教学团队由7位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教学基础、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的积累。每位老师在课程中展现每位教师最精彩的学术成果和教学专题。

《交响音乐赏析》课程团队

    《交响音乐赏析》课程以音乐为桥梁,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思维、人文社会等关联背景和因素,进而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开辟新思维,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做出了重要探索!